|
|
|
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形塑千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探訪非遺泥塑大師王耀平 |
http://www.scgc168.com 2025年7月24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
|
7月17日清晨,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形塑千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已整裝待發。團隊成員們帶著對傳統文化的崇敬與好奇,從西安出發,一路向北,穿越黃土高原的溝壑與峁梁,奔赴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實踐團此行的目的地是尋訪榆林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神木泥塑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王耀平,學習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藝術活化石"的火判官泥塑技藝。
1968年生于神木的王耀平,19歲隨父系統學習泥塑。1991至1993年,其"火判官"作品以獨特"神、型、態"聲名鵲起,深受鄉鄰贊譽。1994年起,他獨立完成九龍山、呂祖洞等多地泥塑彩繪,將藝術融入家鄉古跡,逐漸形成獨特風格,成為神木泥塑領軍者。
王耀平堅守傳統技法,以天然紅膠泥加棉絮捶打創作,確保作品堅固耐存。代表作《麟趾呈祥》融合神木"麟州"文化,成為非遺館經典。同時他探索創新,將現代審美融入傳統,2024年獲陜西省泥面塑工競賽優秀獎。作品《黃土風情》以陜北吹嗩吶場景為題材,生動捕捉生活瞬間,2025年深圳文博會上,其逼真造型引觀眾贊嘆,拓展了泥塑藝術邊界。
王耀平收徒6人,毫無保留傳授技藝,強調"泥塑是手藝更是藝術",注重創造力培養。他走進校園,2023年接待榆林職院"文化傳承"學習團,指導學生體驗創作;2021年在神木市文化館開設免費培訓班,面向10-30歲群體傳授基礎技法,讓更多人感受泥塑魅力,為非遺傳承筑牢社會基礎。
2019年,王耀平創辦非遺文化傳媒公司,設120平米展室陳列百余件作品,注冊"麟州王掌柜雕塑"等商標,推動泥塑產業化。其作品登載雜志、參展內蒙非遺節,獲"最具匠心守藝人"二等獎,2020年獲央視報道。近年更走出國門,2025年深圳文博會期間,他帶作品亮相并指導青少年體驗,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工藝之美。

(圖一)神木泥塑作品
王耀平認為,神木泥塑兼具社會、民俗等多重價值,是民俗活動重要載體。他秉持"非遺需創新與時俱進"理念,將泥塑融入研學游,讓游客體驗創作全過程。其工作獲政府支持,2025年施行的神木非遺管理辦法為傳承人提供資金與場地保障,助力傳承。
此次探訪,實踐團期待通過與王耀平大師的深入交流,挖掘他的藝術人生和創作理念,展現他對傳統技藝的堅守與創新,以及對文化傳承的責任與擔當。希望通過這次“三下鄉”探訪,能夠讓更多人了解和關注泥塑這一珍貴的傳統技藝,共同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推廣貢獻一份力量,讓古老的泥塑藝術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光彩。
捏土成火:“形塑千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傳承神木泥塑火判官技藝
來到榆林市,實踐團隊一起走進神木文化館,探訪當地泥塑文化。在館內,成員們參觀了百余件泥塑展品,從民俗生活到神話傳說,造型質樸生動。通過與非遺傳承人交流,大家了解到神木泥塑以當地黃土為料,經捏塑、晾曬、彩繪等多道工序而成,其技法傳承已逾百年,承載著陜北地域的生活記憶與審美情趣。
在神木博物館,館內從明清民俗泥塑到現代創新作品,百余件展品串聯起黃土高原的生活圖景。通過講解員介紹,成員們了解到神木泥塑以本地黃土為基,經“選土—捶打—塑形—燒制—彩繪”古法制成,其題材多反映農耕、節慶場景,是陜北民俗文化的鮮活載體。近距離觀摩中,團隊成員觸摸到泥塑里的歷史溫度。館方特展的“泥塑工藝流程”復原場景,讓古老技藝變得可感可知。大家表示,將以圖文、短視頻形式記錄所見所聞,讓神木泥塑背后的地域故事走出博物館,讓三下鄉實踐成為傳統技藝的“青春傳聲筒”。

(圖二)“形塑千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
隨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神木泥塑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王耀平為同學們詳細介紹了火判官的歷史淵源。早在兩三千年前,神木當地人為了安全,利用豐富的柴林和炭塊,每到天黑便燃起火堆驅趕野獸。秦漢以后,人們將火堆壘成各種形狀,稱為"火塔子"。唐宋以來,受"鐘馗啖鬼"傳說的影響,人們將火塔子塑成空心泥人,漸漸演變成了如今的火判官。

(圖三)實踐團成員現場學習
聽完王耀平的介紹,隊員們迫不及待地開始了實踐體驗。他們按照王耀平的指導,先從揉泥開始——這看似簡單的動作卻蘊含著大學問。"土要取黃河岸的膠泥,曬三年去火氣;彩要用礦物顏料,經得住歲月磨。"王耀平耐心地講解著選材和處理的訣竅。
隊員們笨拙地揉著泥團,才發現"簡單"二字背后全是門道:土要三篩三曬去雜質,塑形得先立骨架再填肉,就連開臉時的一筆紅,都得調進草木灰才夠沉穩。"你們看,這個吹嗩吶的泥人,它的臉是鼓鼓的,好逼真!"一位隊員指著展臺上的泥塑《黃土風情》感嘆道。
在塑形過程中,王耀平不斷糾正隊員們的手法:"火判官要的是'兇'里帶'正',眉骨得高,眼神要像燃著的炭。"他邊說邊示范,指腹碾過之處,泥坯漸顯筋骨——肩披烈焰紋,手按判官筆,一股鎮宅護佑的氣脈悄然凝聚。
隨著實踐活動接近尾聲,王耀平帶著隊員們參觀了當地的火判官泥塑作品。這些作品或高大威嚴,或小巧精致,個個眉毛上揚,眼睛圓睜,嘴巴大張,寬袍大袖如"判官"端坐。它們不僅是藝術品,更是當地人心中的守護神。
此次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非遺傳承不是簡單的技藝復制,而是一種文化精神的延續。正如一位隊員在日記中寫的:"指尖沾著泥,心里生著敬。
|
關于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scgc168.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