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華東師范大學斬獲2024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10項大獎 |
http://www.scgc168.com 2025年8月30日 來源:華東師范大學 |
|
8月26日上午,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華東師范大學表現亮眼。在2024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評選中,以第一完成單位榮獲10項大獎,其中包括4項一等獎和6項二等獎,創下學校歷史最佳成績,一等獎獲獎數、二等獎獲獎數及總獲獎數均刷新歷史紀錄!
華東師大獲2024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項目名單(第一完成單位)
自然科學一等獎
· 項目名稱:氧化態與數量態調控的有機硫化學
· 完成人:姜雪峰,王明,肖霄,馮明昊,孟瑩瑩
姜雪峰教授(左)和團隊代表在大會現場
該項目以含硫產業需求為導向,建立了硫化學的系統性規律和創新性認知,在科學研究和產業轉化兩方面不斷交互探索、協同創新。
基于從無機硫向有機硫轉化的理念,運用獨立探索的面具效應(源于無機硫鹽,以其電子、軌道、空間、共振、耦合、超共軛等協同因素,精準調控硫的性質,獲得需求的硫結構和硫功能),建立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3S”(Smelless, Stable, Sustainable)綠色硫化學,集中解決C-S、C=S、S-S、S-X、S=O、O=S=O六種含硫鍵型構建問題,為含硫天然產物、醫藥農藥、光電材料、儲能轉化等領域提供了系統性的合成基礎。
技術發明一等獎
· 項目名稱:新一代鈦硅分子篩Ti-MOR創制及其酮氨肟化綠色催化技術與工業應用
· 完成人:吳鵬,徐浩,張坤,劉月明,何鳴元,呂煥芝,江潔靜,章國樹,陶存威,陳國興,鄒建平,周余坤,李萬清,羅巖,萬輝
吳鵬教授(左)和團隊代表在大會現場
該項目針對酮肟生產過程效率和綠色化程度不足以及能耗高的技術瓶頸,原始發明了新一代MOR結構大孔徑鈦硅分子篩Ti-MOR,研發了同時適用叔丁醇溶劑和水相體系中,酮、氨和雙氧水一步肟化反應清潔制備酮肟的新催化技術。
促成浙江泰德新材料有限公司和浙江吉瑞通新材料有限公司分別建成年規模60噸和700噸Ti-MOR催化劑生產線,并實現穩定工業化生產;Ti-MOR催化劑及其生產酮肟工藝技術在10套己內酰胺以及5套丁酮肟生產裝置得到工業應用推廣,合計產能275萬噸。其中,包括湖北三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5萬噸/年規模國內外首臺套水相肟化裝置的應用,極大提高了己內酰胺生產能力,大幅降低能耗。
技術發明一等獎
· 項目名稱:高穩定、高精度、高效率飛秒激光關鍵技術及裝備研制
· 完成人:曾和平,閆明,胡夢云,尹建剛,郝強,羅文勇,巫禮杰,李文雪,彭俊松,楊康文,杜城,袁帥,郭政儒,楊川,羅大平
曾和平教授(右)和團隊代表在大會現場
該項目針對飛秒激光穩定難、精度差、操控效率低的技術瓶頸,提出鎖模孤子爆炸控制新機理,研發鎖模自啟動與長穩控制、時頻與空間精密操控、大幅面調控等核心技術,研制高精度光梳光譜儀,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光梳光譜儀在野外苛刻條件下的應用。
開發了首臺實現量產的飛秒激光SiC晶圓隱形切割裝備,劃片速度1200mm/s,良率99.5%,大幅提升第三代半導體芯片制備效率,同步構建飛秒光梳、高功率飛秒激光器、飛秒光絲精密加工裝備等系列產品,成果成功應用于航空航天、國家電網、第三代半導體晶圓與芯片加工等領域。
科技進步一等獎
· 項目名稱:基因編輯與細胞治療關鍵技術的開發及轉化應用
· 完成人:劉明耀,杜冰,吳宇軒,李大力,張楫欽,譚炳合,張娜,廖嬌陽,王立人,秦居亮
劉明耀教授(左)及團隊代表在大會現場
該項目聚焦生物治療技術及基因工程藥物領域,針對基因和細胞治療產業同質化嚴重、核心專利缺失及臨床可及性差等問題,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編輯底層技術及創新療法。
項目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建立了高效、安全的堿基編輯工具;成功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于β地中海貧血,使15名重癥患者徹底治愈;開發了非病毒定點整合CAR-T細胞,顯著提升療效并降低成本;全球首次實現通用型CAR-T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并獲得2024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Nature、Cell等頂級期刊,確立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
關于華東師范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scgc168.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