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海洋氣象領域科教融合交流活動在中國海洋大學舉辦 |
http://www.scgc168.com 2025年9月1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
|

8月24日至25日,海洋氣象領域科教融合交流活動在中國海洋大學舉辦。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張峻峰,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全國氣象科教融合創新聯盟主任委員熊紹員,復旦大學張人禾院士出席活動開幕式。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王厚杰和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臧海佳主持活動。

張峻峰首先對各位領導、嘉賓的蒞臨指導表示歡迎,并介紹了學校海洋氣象學科的發展歷史和“產、學、研、用”一體化人才培養的做法和成效。他指出,當前學校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百年校慶之際給全體師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奮力把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和如山厚望轉化為一流大學建設的生動實踐,將攜手全國氣象科教融合創新聯盟成員單位共建共享科教資源,共同為教育強國、海洋強國建設和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熊紹員從政治高度、戰略要求與發展大勢三方面深入分析了深化海洋氣象科教融合的重大意義,充分肯定了當前工作進展并概括了本次活動取得的成果,提出要進一步強化資源整合與協同攻關,深化人才培養與學科支持,號召各單位把活動精神與行動方案落到實處,共同推進氣象科教深度融合與高質量發展。

在海洋氣象科技報告會環節,張人禾院士提出以亞澳非季風大科學計劃作為國際合作平臺,推動區域協同觀測與跨學科理論突破,把服務防災減災與氣候適應作為科學計劃的根本導向。嶗山實驗室宋豐飛研究員介紹了全球變暖背景下大氣能量收支與典型海洋氣象事件的機理研究和高精度數值模擬,以提高對極端事件的識別與預警能力。在交流環節,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二級巡視員閆冠華系統解讀了《氣象科教融合創新行動方案(2025—2027年)》,指出該方案的核心在于引導高校科研聚焦氣象業務需求,旨在促進人才培養、科教資源融合與成果轉化的高效協同。全國氣象科教融合創新聯盟秘書長、中國氣象局干部培訓學院副院長谷峻嶺回顧了聯盟成立兩年多來的工作進展,強調聯盟平臺發揮著資源互通、經驗共享的樞紐作用,其中年度科技進展評選作為推動成果傳播的標桿,已產生顯著的示范效應。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氣象學系主任李春教授介紹了海洋氣象教育共同體的建設思路與推進情況,提出以多邊協作機制促進教學、科研與行業需求的緊密對接。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副主任張雪芬從觀測體系與技術路線出發,呼吁加強高校在海洋觀測規劃、儀器技術開發與國產數據應用方面的參與,推動觀測數據自主可控與質量提升。全國氣象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邱新法教授梳理了氣象專業學位建設進展,強調要抓住政策機遇,深化學位點建設與應用型氣象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各家單位代表進行了踴躍交流發言,為海洋氣象科教融合的未來發展獻計獻策。

本次交流活動形成的重要共識與戰略舉措,將有效推動聯盟成員單位在觀測體系共建、人才聯合培養、科研協同創新與成果高效轉化的深度合作,助力國家海洋強國建設和氣象高質量發展。活動由中國海洋大學和全國氣象科教融合創新聯盟共同主辦。來自中國氣象局及其有關單位、科研院所和高校等32家單位的領導和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海洋氣象科教融合的新路徑與新舉措。
通訊員:石劍 圖:趙海磊
|
關于中國海洋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scgc168.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