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范式變革,智算未來!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融合創新學術會議在復旦大學召開 |
http://www.scgc168.com 2025年9月3日 來源:復旦大學 |
|
8月30日,由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主辦,復旦大學、普陀區人民政府、中國電子學會、中國通信學會、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和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學會共同承辦的“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融合創新學術會議”在復旦大學光華樓舉行。400余位專家學者參會,共同探討如何實現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的融合創新,讓人工智能真正走出“工具”窠臼,邁向“自主智能”新紀元。
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中國工程院院士、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主任費愛國,會議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鄔江興,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陳純,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管曉宏,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鄭緯民,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蔣昌俊,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鄭慶華,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許寧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劉明,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煒、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周如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高技術中心處長丁瑩、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辦公室主任高祥、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學會副理事長俞能海、復旦大學副校長姜育剛等出席會議,復旦大學校長助理、科研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彭慧勝主持。
范式躍遷的時代脈動
費愛國代表主辦方致辭。他指出,全球科技創新空前活躍,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的深度融合是科技革命的核心方向和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所在。中國工程科技界在此領域肩負三大使命:破解“卡脖子”難題,通過重構計算系統底層邏輯,在成熟工藝上實現智能算力指數級躍升;搶占智能產業生態制高點,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智能產業生態;踐行全球治理責任,通過架構增益降低技術門檻,推動包容普惠的“中國方案”。
金力表示,本次會議的召開,既是學術界與產業界的一次深度對話,也是我國智能計算領域的一次思想碰撞。當前,全球人工智能正經歷向通用智能和場景賦能的歷史性躍遷,先進計算是破解算力瓶頸、支撐智能涌現的核心基座。復旦大學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賀信的要求為根本遵循,不斷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將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作為服務國家戰略的“先手棋”,系統構建了“AI+基礎研究”“AI+社會治理”“AI+產業突破”的全方位發展格局,在AI4S、AI4SS、AI4E等領域取得豐碩成果,為全球智能計算發展貢獻“復旦智慧”。
屈煒代表市科技管理部門致辭。他表示,本次會議聚焦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深度融合,圍繞先進計算、晶上系統、量子計算、類腦計算、具身智能等前沿方向開展戰略性研討,體現戰略科學家群體“破解真問題、開辟新范式”的使命擔當。相信通過各位院士、專家的深入交流和思想碰撞,將為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也期待,廣大青年人才珍惜時代機遇,勇于創新突破,在前輩的指引下實現新的跨越。
鄔江興介紹會議情況時指出,當前人工智能正以指數級速度向千行百業滲透,但傳統馮·諾依曼架構的“存儲墻”“功耗墻”瓶頸日益凸顯——算力需求呈指數增長,傳統架構僅憑線性提升模式已難以為繼。在此背景下,介觀尺度計算范式(介于芯片級與機架級之間的物理空間)憑借高密度大規模高維可塑性互連、異質異構集成等突破性技術,被視為破解算力天花板的“關鍵鑰匙”。他預測,介觀尺度計算不僅是技術迭代,更是計算范式的根本性變革——它讓“簡單節點”通過復雜互連涌現出“整體智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智能涌現能力,為AI從“工具賦能”向“自主智能”奠定基礎。
創新成果集中亮相,概念驗證中心與創新聯合體滬上啟航
會議集中發布了四大創新成果:晶上飛暢透明醫保大模型,實現醫保風控精準度提升300%;大模型內生安全檢測平臺,首次提出“模型血液自檢”技術;開源量子芯片自動化設計工具EDA-Q——將量子芯片設計周期由月縮短至天;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融合創新系列藍皮書,系統梳理AI與先進計算雙向賦能的技術路徑與基礎支撐體系,提出跨域智能涌現的“結構洞”工程載體。
會上,由普陀區科委與復旦大學大數據研究院聯合建設的“大模型內生安全概念驗證平臺”正式啟動。平臺將聚焦五大高價值場景構建驗證示范,一是醫保稽核大模型,為醫保系統提供主動防范識別風險的能力;二是智能建造讀圖大模型,為建筑領域提供智能語義解析與建筑方案固化;三是智慧駕駛大模型,建設功能安全與網絡安全一體化保障平臺;四是智能家居大模型,研發隱私保護與設備協同安全中樞;五是網絡安全保險大模型,構建支撐風險減量的精算訂價模型與動態保費模型。通過PoCC組團模式,吸引高校、企業、科研機構入駐,推進新概念技術的實用商用。
會上,晶圓級智能計算創新聯合體成立暨“十五五”發展戰略發布。
聯合體由復旦大學聯合15家高校、科研單位、龍頭企業、金融機構共同組成,重點突破晶圓級異質集成、動態拓撲重構等核心關鍵技術,推動介觀尺度計算范式從“單點突破”邁向“生態構建”。面向“十五五”,創新聯合體將以“2345”戰略為指引,重點構建晶上設計服務平臺、晶上中試服務平臺雙輪驅動體系,以高階基座打造自主進化核心引擎;著力突破超AI信創大規模智算底座、智能網聯汽車高可靠實時決策中樞、工業制造高精度協同控制三大戰略應用領域,推動晶上系統深度賦能新支柱產業發展;系統構建“開源標準、支撐平臺、產業基金、人才軍團”四位一體生態體系,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集群;重點攻克高密度互連工程規范、高階可塑互連拓撲、時空復雜度協同優化、高可靠高可信驗證、介觀集成系統軟件環境等五大關鍵技術鏈。同時,在Engineering,FITEE等高水平期刊設置專刊,推動晶圓級計算優秀學術成果傳播。
院士報告精彩紛呈
主論壇報告環節,六位院士依次登臺,以不同坐標刻畫同一座“智能計算山脈”
管曉宏提出氫賦能零碳算力的創新路徑。他介紹通過氫儲能技術實現可再生能源完全存儲消納,結合“算-電協同”方案,構建零碳且更加經濟供能的數據中心體系,為降低碳排放提供技術支撐。這一方案緊扣國家“雙碳”戰略,實現了能源與算力協同優化的新范式。
陳純聚焦時序大數據流(圖)實時智能處理技術,剖析介紹了實時計算與智能決策的關鍵問題、關鍵技術和系統平臺,闡述了該技術在爬蟲機器人防御、網絡攻防計算、網絡安全靶場、實時精準反電信詐騙等網絡安全典型應用場景中的應用效果。
蔣昌俊提出“智能算網”系統架構。他圍繞“東數西算”國家戰略,設計“艙網融合”的新型智能算力網絡,通過移動方艙計算節點與固定網絡的協同調度,優化算力資源配置。這一架構為數字經濟提供高效、靈活的基礎設施支持,并規劃“三步走”發展路徑。
鄭緯民直面大模型推理的負載挑戰,剖析了Mooncake與KTransformers大模型推理架構的核心原理與方法,介紹了以存換算和以存強算兩種前沿技術路徑,指出通過以存換算、以存強算,先進的AI存儲能夠提升訓練集群可用度,降低推理成本,為AI服務規模化落地和低成本個人推理機產業掃清障礙。
鄭慶華反思當前大模型的局限性,提出跳出數據驅動大模型技術生態和“延長線”研究的路徑依賴,重構機器智能范式。他借鑒人腦記憶機理,構建具有抽象、聯想、混沌功能的新型機器記憶模型,探索小數據、低算力條件下的強推理技術路徑。這一研究將推動AI與腦認知科學的融合發展。
鄔江興系統闡述介觀尺度計算范式。他聚焦未來AI發展的核心命題,提出通過高密度動態互連與異質集成技術,突破傳統“復雜節點+簡單互連”架構限制,實現時間與空間復雜度的協同優化。該范式為人工智能提供超非線性算力支撐,推動計算模式從工具賦能向自主智能躍遷。
六位院士的報告從能源革命、網絡安全、算力調度、推理加速、智能范式、架構革新等維度,勾勒出智能計算融合創新的全景圖。既有底層技術的突破性探索,如氫能存儲、存算一體、介觀集成等核心突破;也有產業落地的實踐路徑,如零碳數據中心、智能算網、輕量化推理等場景方案。與會專家評價,這些研究不僅解決當前算力瓶頸與安全挑戰,更為自動駕駛、智慧醫療等未來應用奠定技術基石。
平行論壇智繪未來
當天下午,八大平行論壇在復旦校內同步舉行。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領域的頂尖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計算與存儲協同創新、量子計算與人工智能雙向賦能、類腦計算系統突破、晶圓級智算系統等前沿議題,為構建高質量自主發展的智能計算體系提供戰略支撐。
先進計算分論壇聚焦計算與存儲協同創新,圍繞新型內存體系、AI芯片設計等關鍵技術展開研討,提出通過云原生與軟件系統安全融合突破傳統架構瓶頸,為信息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型基礎設施技術方案。
晶上系統分論壇探索智能與計算的物理融合路徑,重點展示數字孿生大腦、光計算等方向進展,認為晶上系統的超大規模可塑互連能夠高效承載具身智能感知、認知、決策、行動閉環,推動介觀尺度計算范式場景落地。
量子計算分論壇揭示AI與量子技術的雙向賦能潛力,專家指出量子計算的指數級并行能力可破解AI算力瓶頸,而AI算法則能優化量子系統控制,論壇還討論了量子芯片設計與軟硬件協同的創新路徑。
類腦計算分論壇深入研討神經擬態芯片與腦啟發計算,存算一體架構、脈沖神經網絡等關鍵技術成為焦點,與會者研判這些技術可能加速AGI和具身智能的突破,為我國構建自主智能計算體系提供理論支撐。
超融合算力網絡分論壇發布新型智算跨架構遷移行動計劃,圍繞新型智算、光互聯等前沿技術展開討論,研判智能算力發展方向,提出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發展軟硬件技術底座,助力我國算力網絡產業進入新階段。
算能一體化+X分論壇直面綠色算力與能源轉型挑戰,探討算力-能源智能協同新范式,研討智能制造、工業控制、信息技術等前沿重大交叉領域下算能協同發展新趨勢,為打造綠色低碳的數字能源體系提供關鍵支撐與戰略指導。
可信具身智能與計算分論壇聚焦人機協作場景下的具身智能,匯聚跨領域智慧,系統研判具身智能的技術挑戰與演化路徑,為理論研究與產業落地提供重要指引,推動高可信智能系統發展。
智能系統安全計算分論壇聚焦無人艇、網聯汽車等智能系統的安全難題,提出端-邊-云一體化計算路徑,并針對智慧海洋、智能交通等場景,創新提出功能安全與網絡安全一體化防御機制。
|
關于復旦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scgc168.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