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扎根西部沃土,綻放青春芳華︱內蒙古農業大學校長劉永斌在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
http://www.scgc168.com 2025年8月25日 來源:內蒙古農業大學 |
|
扎根西部沃土,綻放青春芳華——校長劉永斌在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扎根西部沃土 綻放青春芳華
黨委副書記、校長 劉永斌
老師們、同學們,家長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值此草原最美時節,我們相聚在塞外青城,隆重舉行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在此,我謹代表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向從五湖四海奔赴而來的13240名新同學,致以最熱烈的歡迎和最誠摯的祝賀!祝賀你們,加入這座73載薪火相傳的學術殿堂,成為奔騰向前的新生力量!
同學們,踏入農大,你們即將開啟的,是一場與土地對話、與自然共生、與時代同頻的成長之旅。站在這個嶄新的起點,我想請大家共同思考三個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將成為誰?我們如何淬煉自我、成就未來?
我們是誰:扎根北疆,實力筑夢的堅實脊梁
1952年,在新中國百業待興、北疆建設如火如荼之際,我們的前輩就已胸懷“教民稼穡、振興牧區”之志,扎根于此,開創了內蒙古本科高等教育的先河。首任院長高布澤博由毛澤東主席親自任命,這份榮耀至今仍激勵我們砥礪前行。如今,學校已成為國家西部大開發“一省一校”重點支持建設大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與自治區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國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支持院校,并連續三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中獲得“優秀”評價,辦學實力與貢獻獲得國家高度認可。
我們的學科實力強勁:3個學科持續穩定在ESI全球排名前1%,草學學科在第五輪全國學科評估中斬獲“A”檔,實現了自治區在該領域的歷史性突破。我們的科研“硬核”更為突出:張和平教授團隊榮獲202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乳酸菌技術以2000萬元成功轉化。2024年獲批“旱區水工程生態環境全國重點實驗室”。李金泉教授團隊培育的“杜蒙羊”,填補了我國牧區與半農半牧區無專用肉羊品種的空白;齊景偉教授團隊首創的“云畜牧”平臺,賦能傳統畜牧業智慧升級。近年來,學校科研經費總額突破16.5億元,授權專利1600余項,2024年度科研經費更超4.5億元,科研動能洶涌澎湃。我們的創新創業成果豐碩: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中累計榮獲金獎3項。這些沉甸甸的成果,是農大人“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生動實踐,是以科技智慧落實“五大任務”的堅實承諾,更是服務自治區“闖新路、進中游”戰略的核心支撐。
73年來,26萬余名學子從這里走向廣闊天地,在農牧林水草乳沙等領域成就非凡。從勇攀科學高峰的兩院院士康樂、張涌,到引領產業變革的企業家潘剛、王召明;從扎根一線、無私奉獻的楷模于海俊、王秀芝,到無數在平凡崗位上創造不凡業績的廣大校友——他們共同以“農大牌”的硬核實力和家國情懷,在祖國北疆和華夏大地上鐫刻下服務國家和自治區的深深印記。
同學們,你們踏入的不僅是一所大學,更是一所扎根北疆、貢獻卓著的高水平學術殿堂!這里,將是你們種下理想、書寫青春的新起點,實現夢想、收獲未來的新航向。
我們將成為誰:奔赴時代,踐行國之大者的新銳力量
同學們,或許曾有人疑惑:“選擇農業大學,是否就意味著‘面朝黃土背朝天’?”我想告訴大家:今天的農業,早已告別傳統意義上的“鋤頭與麥穗”,正全速邁入“智慧與科技”的新紀元!也許還有人調侃學農“土”,但我們要自信地回應:此“土”乃厚土——是胸懷鄉土、扎根大地的深沉情懷;此“土”乃熱土——是關乎糧食安全、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國之大者”的戰略要地!
內蒙古這片遼闊大地,是我國北方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國家名副其實的“糧倉、肉庫、奶罐、絨都”。這里的每一寸草原、每一片田野、每一座牧場,都緊緊連接著國家的飯碗與民族的未來。而我們內蒙古農業大學,正是守護這座綠色北疆、賦能現代農牧業的“先鋒力量”!
近年來,我校研發的“退化草原生態修復技術”,已成功讓超過300萬畝草場重現綠意;我校學子深入烏蘭察布,通過藜麥深加工項目帶動農戶增收致富,把論文真正寫在了大地上;我們的乳酸菌和牧草技術突破,更成功轉化應用于產業一線……這些都彰顯了我們農大人的智慧奉獻與使命擔當!
未來,當你在實驗室里攻克鹽堿地治理難題,你就是在守護“中國人的飯碗裝中國糧”;當你利用大數據、無人機技術智慧放牧,你就是在書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北疆篇章;當你投身畜禽遺傳育種、草種業創新、智能農機研發,你就是在為國家“種業振興”和“農業強國”戰略注入新興力量!
同學們,你們所選擇的,不是別人口中的“冷門”,而是一條響應時代召喚、服務產業需求的“黃金賽道”!讀草業科學,是為萬里北疆編織綠色生態屏障;學動物科學,是為百姓優質蛋白供應保駕護航;攻農業人工智能,是為傳統農牧業植入“智能芯片”。在這里,你們將獲得的不僅是知識,更是面向未來的能力、胸懷天下的視野、扎根土地的情懷。期待你們,成為真正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時代“新農人”,成為奔赴時代、踐行國之大者的新銳力量!
我們如何成就:淬煉實戰,在礪學教行中書寫青春答卷
同學們,大學不是青春的“舒適區”,而是人生的“訓練場”。習近平總書記說青年要“自找苦吃”,這正是農大人的精神底色。
一要“吃學習的苦”,沉心鉆研,練就過硬專業本領。大學之學,貴在自主、重在自律。你們不僅要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更要在實驗臺前、實訓場上、項目實踐中鍛煉創新思維與動手能力。圖書館的深夜燈火、實驗室的儀器微光、試驗田的禾苗新綠,都將見證你們從知識接受者向問題解決者的轉變。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難題和挑戰,這時就需要你們保持堅韌不拔的毅力。面對復雜的理論公式,不要輕易放棄,反復推導直至完全理解;面對實驗中的失敗,不要氣餒,仔細分析原因重新再來。同時,要主動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關注學科前沿動態,積極參加學術講座和交流活動。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你們將逐漸形成自己的專業優勢,在未來的職業道路上能夠從容應對各種挑戰,成為所在領域的行家里手,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專業力量。
二要“吃實踐的苦”,雙腳沾泥,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農大人從來不尚空談、唯憑實干。你們會遇見像“麥田守望者”一樣深耕作物的農學人,像“馬背醫生”一樣奔赴牧區的獸醫人,像“乳酸菌獵人”一樣執著探索的食品人——他們身體力行傳承著“論文寫在大地,成果留在萬家”的農大精神。沙漠治理團隊歷經37次失敗終獲抗逆植物篩選突破,農牧交錯帶生態修復技術讓百萬畝草地重煥生機……這些都不是坐在教室里就能學會的。學校建有61個科技小院、78個鄉村振興服務站點和多個創新工場,是你們“升級戰力”、對接產業一線的主戰場,正等待你們走進,去服務、去發現、去創造。
三要“吃成長的苦”,磨礪心志,在人格塑造中追求全面發展。大學階段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價值觀形成、人格成熟的關鍵時期。請警惕那些消磨意志的“舒適陷阱”——別讓被窩困住清晨的理想,別讓屏幕占據本該奔跑的時光,別讓游戲虛擬替代現實世界的拼搏。同學們,真正的“酷”,從不是躺平的“佛系”,而是奮斗的“高光”;從不是在虛擬世界“稱霸”,而是在現實之中“破浪”!愿你們積極參與集體事務,在團隊中學會合作與擔當;勇敢面對挫折失敗,在逆境中錘煉韌性與堅強。
同學們,你們正身處一個偉大的時代。在人生成長的黃金期,恰逢國家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內蒙古的“五大任務”,是我們服務國家、貢獻北疆的總方向,也為你們施展抱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你們今日的選擇,正當其時;你們的未來,將無比榮光!
同學們,學校期待你們,要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將個人的“小目標”融入國家的“大藍圖”,將學業和未來緊緊聯系于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浪潮之中。用你們的專業,守護國家的“糧袋、奶罐、肉盤”;用你們的智慧,守護好內蒙古這片遼闊草原的綠水青山。
同學們,開學典禮后,將立即開啟軍訓生活,軍訓是你們的第一課。這堂課,訓的是紀律!練的是意志!育的是品格!鑄的是擔當!你們將學會服從,懂得堅持,理解團結,心系家國。汗水,會淬煉你們的筋骨。口號,將凝聚集體的力量。請記住:此刻的艱辛,終將成就明天的強大。
愿你們在這片沃土上,深深扎根、茁壯成長,最終奔涌入海,成就屬于自己的壯闊人生!
謝謝大家!
|
關于內蒙古農業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scgc168.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